东风论坛


Join the forum, it's quick and easy

东风论坛
东风论坛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剥下伪大数据的外衣:“21315陈泽华”事件存疑,他得罪了谁?(转载)

向下

剥下伪大数据的外衣:“21315陈泽华”事件存疑,他得罪了谁?(转载) Empty 剥下伪大数据的外衣:“21315陈泽华”事件存疑,他得罪了谁?(转载)

帖子 由 kankannia 周三 二月 03, 2016 2:03 pm

  近日来,一篇名为《大数据揭密:21315陈氏“虚假牌匾杂货店”骗局》的文章突然大量出现在网络论坛。这年头,你如果不提个大数据、海量信息处理、云计算能力等等,都不好意思说你生活在21世纪!所谓大数据,英文“bigdata”,或称巨量资料,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、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、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。那么我们不妨仔细读一读这篇通过“海量”信息处理和洞察的文章,决策出来的结果到底有多大的科学性。
  
  伪“大数据”之一:“一个人操作数个公司”——有什么不可以?
  
  原作者罗列了十个名称,有公司名称,有机构名称,也有不知道是什么的名称。这个“海量”数据居然用读者的一双手也能数的过来了。然后,所有接下来的事情就要从这个“大数据分析”开始了。先不说法律并没有不允许一个人可以经营或参与多家公司的运作,单纯从这种拼凑、逻辑混乱的说辞上、名称堆积的写法上堆砌数据的做法,就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,这数据是用脚丫子算的吗?
  
  伪“大数据”之二:“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‘中国产品质量协会’的诈骗事实了调查和曝光”——拙劣的“换头术”!
  
  在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上搜索发现,2004年7月12日确实发表了一篇名为《广告公司冒充省质监局诈骗——广东59家企业中招,被骗金额3800元至8300元不等》的文章。不过,对这一数据的处理可是“移花接木”,使用了“换头术”。该文章标题原是“广告公司”冒充省质监局诈骗,可是经过作者的数据处理运算系统后,将原主语直接过滤,变成了《冒充省质监局诈骗——广东59家企业中招,被骗金额3800元至8300元不等》,并将该身体安在了“中国产品质量协会”的头下。于是人造“中国产品质量协会欺诈企业,兜售虚假荣誉牌匾”的新数据就诞生了。隐瞒加编造,这样生产出来的“大数据”还怎敢去相信呢?
  
  伪“大数据”之三:“冒称领导蹭照片”——领导的照片也能随便蹭?
  
  在文中,作者放了4张陈泽华与他人合影的照片这样的“大数据”就得出了“陈泽华冒充领导干部,得以参加很多重要会议,并有机会与领导、专家、名人蹭合影”的结论。合照背景姑且不论,单从数据分析来看,陈泽华与他人在大会中合影就推导出陈泽华是在“蹭照”吗?显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。“冒充领导蹭合影”,稍有常识的读者都知道,重要会议安保工作是何等的森严,资格审查是何等的严格,岂是一个骗子可以能蹭到的。这不是侮辱读者的智商嘛。难道“大数据”运算出了什么问题?
  
  伪“大数据”之四:“大量违法广告,进行虚假宣传”——“要民众开证明‘你妈是你妈’是天大的笑话”
  
  以上那些看似夯实可信的海量数据,却这么经不起推敲质疑。那证明“陈泽华通过大量违法广告进行虚假宣传”的大数据是否真实科学呢?
  
  作者这次出示的“数据”算得上多,但文中却用“如果拿不出…有效证明,则涉嫌虚假宣传”的假设性条件句来推测“陈泽华涉嫌虚假宣传”。也就是说,先泼了对方一身墨,若想“洗白”得自己拿证据。堆砌出一串根本就不是数据的数据,就敢借“大数据”之名做这么大胆的指证。请问作者你是故意来侮辱读者智商的吗?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呢?不得不让作者想起李克强总理的那句名言,“要民众开证明‘你妈是你妈’是天大的笑话”。
  
  纵观通篇文章,看似证据详实,实则却难经推敲。作者连什么是大数据、大数据的基本特点都不懂,就假借“大数据”名义来指控,那这“大数据”的支撑到底支撑了谁,这所谓的大数据又从哪里来呢?
  
  这篇报道最初来源自一个叫“***道杂志社”的网站。
  
  “***道杂志社”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,与“人民日报”“中国报道”这些主流媒体有没有关系呢?经在工信部网站查询发现,“***道杂志社”竟然连最基本的备案都没有,在工信部网站上也查不到任何信息。
  
  一个制造“大数据揭密”噱头的网站,竟然连基本备案都没有,是个“鬼影”网站,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包装华丽的大数据是一戳就破的“纸老虎”了。这个“***道杂志社”究竟是个什么鬼?谎言幕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?这是我们想知道的答案。
  
  一篇不实报道,没有媒体出来质疑,更没有人调查真相,就被当做话题大量转发,不仅是对读者的欺骗,更是对舆论环境的污染。财经作家吴晓波在《敢死队犹在,特种兵已死》的文章中提到:“新闻的防线已经失守,剩下的,便是猜测、调侃以及基础于流言和过往事实的经验式评论”。毛主席曾经说过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,显然这个论断在当今快餐式的新闻消费中已经被无限稀释。在铺天盖地的吸睛噱头中,媒体人开始丧失追挖真相的热情。
  
  “在媒体领域,资深调查记者的培养从来是最昂贵的,他们的独立精神和作战能力,是衡量一个传媒乃至一个国家媒体业的核心指标。然而,让人遗憾的是,在过去的一段时间,各大传统媒体出于种种原因,纷纷取消或合并了深度调查部、机动记者组,资深调查记者大面积出走,他们的“集体消失”,无疑是最严重的产业资产流失,也是中国传媒业浅薄化的重要体现。”所以“没有了兢兢业业的信息采集者,则所有的公共言论均为没有凭借的无根之莲,那个自由是空空的壳”吴晓波说。

kankannia

帖子数 : 1210
注册日期 : 13-08-16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