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风论坛


Join the forum, it's quick and easy

东风论坛
东风论坛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珠海中特文武学校 为孩子播撒希望的种子

向下

珠海中特文武学校 为孩子播撒希望的种子 Empty 珠海中特文武学校 为孩子播撒希望的种子

帖子 由 yongbuya 周二 八月 07, 2012 8:03 am

--珠海特区报8月7日要闻01版

珠海中特文武学校 为孩子播撒希望的种子 6592810720120807120938085
一万名应聘者,六轮的严酷考验,中特学生涂洪平年仅十七岁,被部队正式录用,并成为了一名国家特种兵。这是他的父母从来未曾奢想的事。  
时间回到十年前,他就读于江西的一所小学,在当年班主任王老师眼里,涂洪平是顽皮、好动、爱打架、不听话、成绩差,并始终染着红色头发的“彪悍”的小男孩儿。据王老师回忆,那个时候涂洪平显得特别叛逆,上课睡觉、看小说、考试交白卷是常有的事。学校也曾多次约见他的家长,但情况毫无改观,令老师及家长对他失去信心。  
十年后的今天,当被问及是什么使他发生巨大变化时,涂洪平笑言,感谢父母的支持和信任,感谢母校“中特文武学校”的培养与教育。没有进中特文武学校,也许今天他将继续在人生道路上迷茫和“流浪”。  
那么,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?究竟有何魔力,让一个被“遗弃”在社会中的男孩儿完成人生的重要完美转身呢?为此,记者走进了中特文武学校,并采访了民办教育家、武术家,学校总裁、创办人刘万友先生。  
文武兼修 推进素质教育  
中特文武学校位于斗门六乡。这里环境优美、依山傍水、远离喧嚣闹市,是一所地道的花园式学校。早晨的校园,枝头上,鸟儿鸣唱,教室里,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,在操场上,一群十多岁的学生正整齐地挥舞着拳脚,挥洒着青春的汗水,这里的一切总是显得和谐和俊美。而涂洪平,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破茧成蝶。  
据记者在当地了解到,中特文武学校总校1982年在湖南创办,是国内第一所文武学校。经过三十年的实践和发展,学校的人数和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壮大,目前,集团拥有教育精英数百人,已向社会培养学生三十多万人。  
“优秀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功的重要原因。”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,“我们学生年龄在3至18岁之间,实行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一贯制的教育模式,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,体现为以文为主,以武术、艺术、英语为特色的办学理念,并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和发展的生命线,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己任,努力与国际接轨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。”  
记者向学校的老师了解,目前中特文武学校重视学生的语文、数学、英语这些基础学科,并积极探求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。学校根据孩子们的兴趣、爱好和特长开设了英语、书法、国画、素描、作文、舞蹈、音乐、武术、钢琴等几十种兴趣班、特长班,激发学生兴趣,培养学生高尚情操。  
武术,一直是该校重要的教学特色,三十年中从未动摇。从小习武的刘万友将学校的武术课开展得有声有色,办学同时特别重视武术优秀人才的引进,记者获悉,在所有任教武术老师中,获得国内外比赛冠军的就有300多人。名师出高徒,优秀的武术教育人才也结出了甜美的“果实”,据统计,该校在全国各类青少年武术比赛中,获得的各项目金银牌达350多枚。   民办教育的“奇葩”绽放  
中特以他们30多年的办学经验和雄厚的实力,在中国民办教育领域树起了一面旗帜,而且一直是安全管理的模范,从没有出过任何问题。中特文武学校,予教、育人,当很多民办学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,依次淡出大众视野之时,她却有用三十年的时间来书写民办教育的那份殊荣。  
据了解,学校办学至今,多次被评为“全国先进文武学校”,并在2006年被中国教育家协会授予“全国民办教育先进文武学校”,2011年5月再次被评为“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学校”,同年中特被评为“中国民办十大最具影响力教育集团”。在第二届“少年杯”科学试验中,该校学生提交的学生科学论文有十余篇获得表彰,并有两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。  
在老师的积极推动下,其他科目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。其中,近年学生在全国、省、市级的作文、书画、英语、音乐、艺术的比赛中也斩获颇丰。如第五届“德育杯”的一等奖、第七届“英才杯”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,第五届中学生电脑作品大赛的三等奖……  
另外,在整体教学上,老师、教练对学生担当着更为重要的角色,学校的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,颇负爱心、耐心帮助后进生,学生成绩进步很快。  
一位获奖学生家长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原先只是听说过这所学校很好,影响大,后来我把成绩并不怎么好的儿子送去,他适应得很好,并很快融入到学生中间。三个月回来时,儿子进步很快,开始做家务,懂事了很多,学习也有很大进步,很令人欣慰。三个月像变了个人”。  
教育周刊记者 于国明

yongbuya
游客
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